天津一商信息壹周刊(第壹佰贰拾捌期)

发布日期:2022-04-24

行业信息

物美超市发放股权分红激励物美人

近日,物美集团在北京总部召开年度考评暨股权分红大会。考虑疫情期间的特殊性,物美本次采取了云会议方式与华东、天津物美视频连线,以联动的形式进行表彰及股权分红的发放。物美股权激励计划是先进的激励模式,每5年完成一次全部奖励的发放,对调动持续奋斗者的积极性,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物美集团一期股权激励正式启动,当时有近200人拿到了这份殊荣。5年间,这些人积极奋斗,为物美的明天创造更广阔的未来,在张文中董事长的带领下,2022年,一期股权激励正式完成闭环,发放了7800万现金分红奖励。

近两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性,不少行业减薪、裁员,甚至面临企业倒闭,但物美逆势成长,5年间共发放超过1.3亿股激励,涉及1500余名员工。物美方面表示,今年将继续发放第六期股权,激励人群将扩展至基层星级员工。未来,物美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向持续奋斗者倾斜。(信息来源:赢商网)--友谊商厦供稿

 

设计师品牌齐默曼中国首店落户上海

齐默曼品牌中国首家精品店坐落于上海前滩太古里,门店位于木区L1层,毗邻KENZO、MARNI、STUDIOUS等知名高端品牌。虽然门店面积整体不大,但却“五脏俱全”。

据悉,该店铺视觉由McQualter工作室设计,延续了齐默曼的品牌风格,通过直线型的房间布局、灯光、曲面玻璃门头、棋盘格地砖、马赛克墙砖和玻璃釉面定制门等元素,打造了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体验空间。

除了齐默曼品牌,近年来,国外独立设计师品牌也正在“涌入”并深拓中国市场。例如:日本知名设计师品牌大藏和室落户渝中;英国设计师品牌Alexander McQueen江苏首店在德基正式开业;美国设计师品牌Tom Ford、英国设计师品牌Stella McCartney等品牌入驻深圳;日本设计师原创家居品牌IKASAS入驻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并且,作为较早入驻中国市场的法国品牌 AMI Paris不仅一直保持盈利,并在2021年获得红杉中国基金控股性投资。如此良好的增长势头也体现于中国本土独立设计师品牌,近几年来,国内外设计师品牌和买手店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据《2021全球时尚IP白皮书》显示,设计师/设计师品牌类时尚IP包括服饰、运动、3C、箱包、美妆行业中占据高位,且保持上升势头。珠宝设计师品牌HEFANG Jewelry(孙何方)分别进驻了深圳万象前海购物中心、合肥万象城、西安SKP-S;潮流品牌 ROARINGWILD 在深圳万象前海购物中心开设全新概念门店;设计师品牌HIDEMI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设首店;潮流品牌INXXSTREET在杭州南宋御街开店;潮流品牌Randomevent进驻上海前滩太古里等等。然而,这些进驻了购物中心的设计师品牌,在门店规模上却仍处于“微小”阶段。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3月,在24城5万方以上的购物中心,入驻开店的160家设计师品牌普遍开店数小于10家。

设计师品牌的个性化风格明显、拓展圈层较弱、体量较小、供应链难以规模化等特点限制了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规模。尽管如此,当前仍有bosie、MAIA ACTIVE、粒子狂热等设计师品牌逐渐走出“小众”困境。(信息来源:iziRetail热点)--友谊新天地广场供稿

 

折叠屏手机价格继续下探

随着vivo推出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头部手机厂商除了苹果都已加入战局。从三星与华为的“二人转”,到如今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卡位”、各立山头,进入“中场战事”的折叠屏手机成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无论是率先出手的三星、华为、联想、小米,还是新近参团的荣耀、OPPO、vivo,都在技术的深水区拼创新,或把折叠屏手机高高在上的价格进一步打下来。

4月11日晚,vivo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X Fold。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强调,vivo的“迟到”是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对于这款手机,专业人士给出了更多“卡位”的看法。市场研究机构赛诺资深分析师李刚表示,vivo入局较晚,“卡位”意味浓厚,通过“秀肌肉”展现自身做高端产品的能力。众诚智库高级分析师王彬认为,vivo此时入局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时下切入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时机相对成熟;二是为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拥有足够“筹码”,折叠屏手机已成为必备的“破局”手段。长期来看,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元件逐渐规模化、成熟化之后,成本一定会快速下降,会带动折叠屏手机来到更大的市场规模,届时比拼的还是产品的实力。(信息来源:中国商报网)--友谊武清百货供稿

 

疫情重置商业和消费逻辑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战争,有的人感染,有的人失去生命。一个城市如果感染疫情,就会公共场所关门、公共交通关停、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小区封闭,整个城市就处于停滞状态。因为这是一场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的战争,与国外消极躺平和全民免疫不同,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们采取动态清零措施,主动防控、积极治疗,取得更好控制成果。

对于商业而言,疫情更像是一个毁灭性的核武器,它可以让社会停滞向前,全方面进入病毒斗争全民戒备与战斗状态。车流如织的繁华马路变得空空荡荡,人声鼎沸的热闹商场变得冷冷清清,品牌商家因为没有销售失去现金流失血而死,商场因为没有客流导致商家离场空场而亡。

疫情正像核战争一样正在摧毁商业,如病毒一般正在改变商业逻辑。

疫情导致消费逻辑变化

一、居家时间增多,外出活动和消费频次大大减少。

二、收入预期降低,导致消费较低。

三、线上消费与娱乐比重增加。

疫情导致商业逻辑变化

新冠疫情从2019年至今已经持续三年,从新冠病毒到去年德尔塔到今年的奥密克戎,病毒在不断升级和变异。今年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三年新冠抗疫实践,告诉大家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就是,新冠病毒不可能被消灭,将与人类长期共生共存,很有可能取代流感成为未来几十年病毒的主力军。

尤其最近三年,连续的疫情攻击之下,让大家开始接受与病毒共存成为常态。在新冠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商业的逻辑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一、经营逻辑变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二、开店逻辑变化,开店更加谨慎保守。

三、投资逻辑变化,从重资产转型轻资产。

四、商场经营逻辑发生较大变化。

从商场经营角度来说,后疫情时代,消费萎缩和市场预期减弱,投资和开店需求下降,那么对商场招商和经营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

第一方面,疫情之下,商场成为重灾区:商场空铺甚至失血而死。

体验和娱乐业态闭店成为首当其冲,餐饮业态紧随其后。客流急遽下滑,在疫情强管控之下甚至要求闭店。品牌租金收缴困难,甚至缓交、欠缴。品牌和商家大量倒闭,商场产生大量空铺,而且招商短时间无法完成。

连续三年疫情使得商场经营压力增大,尤其是中后部的企业和项目较为困难,表现为空铺增多、再招商难度大、租金下降、客流和销售持续下滑等方面;

另一方面,商业进入高度整合期。行业处在一个动荡调整期,位置不好、经营不佳、运营能力不佳的项目和企业,处于市场不利状态,有可能逐步退出市场。包括一部分高度依赖房地产现金流的商业企业,因为房地产市场下调,因为资金困难也有可能逐步退出市场。

再者,市场话语权重心转移。已经由甲方过渡到品牌方和消费者,消费者和品牌方能够对商业提出更多相关诉求。

作为生活中心的商业,在竞争对手、消费者、品牌方甚至政策之外,有个更高维度的最大的天敌就是疫情。既然疫情成为新常态,作为商业人就得去接受和面对,并且深刻理解因此而产生的商业逻辑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新的机会点,适者生存。(信息来源:联商专栏)--友谊大港百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