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凶猛扩张 和记黄埔现金流探秘

发布日期:2010-03-19

    上周末,和记黄埔旗下零售业务屈臣氏在内地第600家店面开业,目前,屈臣氏正以每工作日开一新店的速度猛增内地门店。危机过后,这个零售帝国在和记黄埔的业务扩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支撑和记黄埔扩张的,其实是零售业务带来的稳定而充裕的现金流。尽管去年的经营业绩尚未出炉,但从半年报来看,和记黄埔业绩并不理想。纵观和记黄埔七大固定业务的盈利,去年上半年唯一逆势增长的只有零售业务,实现了24%的增长。这项一直默默潜伏于和记黄埔水面之下的零售帝国,在金融危机期间浮出水面,并为和记黄埔抵抗风暴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实力来看,和记黄埔的屈臣氏集团早已跃过中国内地任何一家零售企业,2008年其销售收入近1200亿港币,去年上半年534亿港币,占整个和记黄埔总收入超过40%。虽然一直以来,和记黄埔零售业务的盈利只占总盈利不超过10%,但屈臣氏集团成为和记黄埔内部现金流的最重要支撑。
    3月12日,屈臣氏在深圳开出内地第600家个人护理店,据屈臣氏华南区总经理何国良介绍,屈臣氏个人护理店2011年底要实现在内地建立1000店网络,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屈臣氏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开出一家新店,其扩张速度令零售业内人士汗颜。
    目前,屈臣氏集团在全球共有8900个零售店面,在内地发展会员数量亦已突破650万,在个人护理零售市场完全占有主导地位。
    零售业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现金流,其盈利能力的提升正在实打实的转变成和记黄埔的真金白银。
    业务网络的增加为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前提。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后,李嘉诚曾组织集团高层开会讨论,做出“将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由25%提升到30%”经营计划,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正是屈臣氏自主品牌最大的销售市场。在二、三线城市,顾客不像一线大城市消费者对名牌产品那么敏感,在屈臣氏整体品牌影响下,对自有品牌的认可度也很高。
    而业内人士认为,自有品牌另一个好处就是在零供关系中越来越强势,“屈臣氏与宝洁、欧莱雅等大品牌做生意,资金回款时间或许只有一个月,但是它屈臣氏品牌的代工生产商可以拖延三个月以上甚至半年多,这个周期相当于和记黄埔半个财务周期了,对提升现金流使用率非常有意义”。该人士认为。
    在屈臣氏二、三线城市新增店面中,业绩好的时候单天单店营业额可以达7-8万元,而一线城市如北京的平均单天单店营业额也不过5万元。一家屈臣氏的总投资成本,从一线城市的接近200万元,到二三线城市的几十万元不等,屈臣氏为几百家的扩张计划投入上亿元,却可以获得上百亿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