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廉政小说——丰 碑


发布日期:2009-11-04
    丰碑倒了。
    杨书记发现丰碑倒塌时,已经是第二天十点多了,当时他刚睡醒。
    难怪,为了做好此次防台抗台工作,他昨天跑了近十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山塘水库,昨晚又在办公室坐到凌晨两点多,直至台风警报解除。
    杨书记喜欢踱到阳台上远眺。阳台朝南,正对着澜江,跨过澜江,就是烈士山。烈士山原是座无名的小山包,高约200米,孤峰兀立在澜江畔,因山顶建有无名英雄纪念碑,当地人称之为烈士山。
    远眺烈士山,确切地说是远眺烈士山上的纪念碑,杨书记总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纪念碑是他上任书记以来的第一个大手笔:“同志们,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今天的胜利果实是怎么来的;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今天而付出了宝贵生命。为了纪念这些无名英雄,我觉得很有必要为他们树一座丰碑,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缅怀他们、祭奠他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对于丰碑的特殊感情,杨书记自嘲这是“政治上的初恋”。但今天,他竟没有像以往一样看到自己的“初恋”。
    “损失怎么样?”杨书记一到办公室,就向秘书小张询问此次台风造成的损失情况。
    “损失很少。”小张的话语中带有一丝喜气,“杨书记,此次台风中心风力大,为五十年一遇,但台风半径小,没在我市登陆。”
    “从已上报的数据看,山塘水库完好无损,没有人员伤亡,只倒了几间老房子,还有———”小张把沏好的茶放到杨书记的办公桌上,看了看杨书记的脸色:“烈士山上的丰碑塌了。”
    “哦。”杨书记再无表示。
    二十分钟后,陈三匆匆赶到。
    陈三是杨书记的大学同学,工作几年后下海办公司,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公司成了集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和施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有近亿资产。陈三在澜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哦,陈总,有何急事?”小张发现陈三的脸色有点惶急。
    “唉,唉。”陈三随口应付着,往杨书记的办公室走去。
    小张听说,因为纪念碑的事,陈三对杨书记心有不满。当年,近十家设计单位参加了纪念碑方案的设计,在初审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三家设计单位的三个方案,其中就有陈三公司设计的一个方案。就当大家都以为杨书记定会选中陈三公司的方案时,杨书记却临时决定通过在电视、报纸上公开设计方案,最后以全民直选的形式确定最佳方案。如此一来,陈三原想凭同学关系的一点优势荡然无存,方案在全市直选时被另一家公司挤落马下。为此,他多次在某些场合说选的人“没眼光”,内行人说这是暗指杨书记。
    这些事都是小张工作不久之后听别人说的,还听说杨书记因此被省有关领导在多个场合口头表扬。因此,在小张的心目中,杨书记无疑成了一个楷模,一个真正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楷模,犹如那座丰碑,被小张时刻虔诚地瞻仰着。
    “你看看,你设计的是什么东西!啊?”小张进去给陈三倒开水时杨书记正冲陈三发火,“不到五年,就塌了,怎么施工的?”杨书记看到小张进来,止住了话题,吸了一口烟。“难道说那座丰碑?”小张不禁愣了一下,马上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他很清楚,当年确定的纪念碑设计方案和施工单位都不是陈三的公司。
    到办公室改了会材料,小张起身往洗手间走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陈三压着嗓子在打电话,“这事肯定还要你们出面……我知道,方案和施工都是我公司在实际操作,可毕竟挂着你公司的招牌,总不能现在让我出面搞定吧……对,对,一切损失我来承担,对……如果台风大点倒好,塌了也就塌了,问题是这次台风对我市没多大影响,碑却塌了,市里肯定要追查方案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好,好好,你先过来……”
    听到这里,小张连忙退回到办公室,好久,仍觉胸口闷得发慌,脸上泛着一层铁青色。
    “小张,你脸色很差,病了?”同事见状问道。
    “不是,”小张躲闪着,“是,是丰碑倒了。”
    “哦,这质量……”同事的嘴角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
    “塌了!”小张想起自己以前对“丰碑”近乎圣徒般的虔诚,不禁十分沮丧,恨恨地嘟囔了一句:“塌了好,迟塌不如早塌……”
    一个月后,市纪委的专案组人员到达, 对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和工程质量问题的追查开始逐步深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