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成效远远不如预期:拉动内需政策远比想象中幼稚
发布日期:2010-08-05
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中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8万台,销售额达人民币(下同)508亿元(106亿新元),可见今年2月正式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冲击。
然而,相较今年初中国政府对家电下乡年内拉动内需1500亿元的预测,目前的508亿元“遥不可及”。
高估家电下乡 拉动内需能力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判断,即使要实现800亿元的销售目标都比较困难。一些业内人士和观察家开始质疑,家电下乡对拉动内需的效果为何如此一般,是否意味着该政策存在着某方面的失败?
作为中国“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重要内容,家电下乡对拉动内需若没有预期中的显著,将可能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
有观察家指出,想单靠部分补贴来希望农民都去抢购家电,其实不太现实。对于一般农民而言,很多家电如空调、冰箱等都是非必须品,部分补贴不能吸引他们入场抢购。现阶段入场抢购的大多是较富裕的农民,较贫困的农民根本不为所动,而实际上,家电下乡只让部分农民得到好处;农村市场对拉动内需的能力也被严重高估了。
也有中国媒体报道,家电下乡正面临着农民对售后服务质疑的考验,由于购买的家电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返回远离农村的城市销售网络解决,农民对家电下乡的态度并不完全乐观。此外,家电下乡是要农民“先出钱、后补贴”的,有农民就反映,希望改进补贴效率,最好能够在一周内拿到补贴。
14家电下乡企业 处“零销售”状态
另外,据广州《南方日报》报道,348家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当中仍有14家处于“零销售”的状态,该报评论说:“14家家电下乡企业为‘零销售’还是说不过去,想当初这些企业为了获得家电下乡的资格差点打破头,回头来却头枕着获准的资格‘睡大觉’。到底这些企业拿政策资源干嘛去了?看来,这些‘零销售’的中标家电企业还是要好好反省,是自己的品牌不行、渠道不行,还是根本就没把家电下乡当回事?毕竟谁都没有权利去浪费国家的政策资源。”
据了解,一些厂商和经销商目前对家电下乡的兴致不高。
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家电下乡有限价政策,当初各家厂商为了中标的在价格方面做的竞争,促使家电下乡产品利润很低;而家电下乡实施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产品销量并不理想;成本增加(某些家电产品为配合农村的需要得作出改进)、利润降低、销售又不好,厂商对家电下乡的态度可想而知。
此外,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是给农民的,对于经销商来说,他们只是销售一种利润还不如普通家电的商品而已;也存在着一个市场饱和度的问题,家电下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补贴活动,很多经销商并不希望农村市场被这种低利润产品都占据了,那今后留给自己的正常利润产品的空间就要少很多了。
当然,家电下乡也有“赢家”。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家电下乡销售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累计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共有9家、销售额超过10亿元也有17家,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青岛海尔、合肥美菱以及珠海格力。
此外,家电下乡最高限价的取消已成定局,这将成为各大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加码的动力。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表示,当时国家提出最高限价,是考虑到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有限,希望通过价格上的限制,避免出现商家坑害农民的情况,但事实证明,最高限价导致下乡家电型号单一,而且很多较富裕的农民的消费需求其实比想像中更加多元化,这个政策本身其实是在抑制农村市场的高端购买力。
另一方面,为尽快扭转家电下乡“业绩不理想”的局面,家电下乡部际联席会议在10月间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印发了一份《家电下乡工作考核办法》,这是家电下乡在全国范围推广以来首度明确要依据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情况、补贴资金兑付情况等因素来对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家电下乡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先进省份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行为。
家电下乡企业 明年优胜劣汰
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和商务部也在10月间联合下发了《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考核及管理办法》,并在当中强调,从明年1月1日起将对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实行淘汰机制,如果生产企业所有中标产品自中标之日起3个月内没有生产,或6个月内没有实现销售,取消该生产企业的中标资格。
中国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说,2010年是家电下乡全面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监督检查,保障下乡产品质量,引导企业开发适农产品,提高农村家电售后服务水平。此外,工信部还将根据家电下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家电下乡部际联席会提出政策调整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