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杰尼亚成皇家马德里奢华旅行服装赞助商
近日,意大利奢华男装品牌Zegna(杰尼亚)宣布,与西班牙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Real Madrid)达成特别合作关系,杰尼亚将成为后者的官方奢华旅行服装的合作伙伴。
双方的合作关系将正式于2022/2023赛季启动。每当场合需要,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旗下足球队和篮球队的首发阵容,都会身着杰尼亚为其独家打造的定制服饰。杰尼亚表示,双方的合作基石在于:秉持相同的价值观,而且都强烈渴望打破局限,为社会和环境注入积极动力。“在各自行业内的卓越表现和同样崇高的道德感,杰尼亚和皇家马德里俱乐部自然而然地彼此吸引,通过达成特别合作关系的方式,努力实现共同的愿景。
双方合作的目的,并非单向提供服务,而更像一场对话,旨在引领当代男士正装风格的奢华休闲新潮流——这一系列服饰将在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欧洲冠军联赛2022/2023赛季的第一场客场比赛亮相登场”,杰尼亚在官方新闻稿中指出。(信息来源:华丽志)--友谊商厦供稿
美特斯邦威们的自救运动
欧美快时尚的日子在中国不好过,很多人都认为是本土快时尚品牌发展造成的。可反观本土快时尚产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本土快时尚品牌。前不久,美特斯邦威就被爆出关店、欠薪消息。8月初以来,多名自称是美特斯邦威的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公司自4月起拖欠薪资,到8月仍未发放。很快,“美特斯邦威被曝大量拖欠工资”迅速冲上热搜。作为80、90一代人心目中潮流时尚的代表,美特斯邦威如今萧条的境遇不禁让人惋惜。除了美特斯邦威外,中国本土的其他快时尚品牌同样如此。去年因为捐款“梅开二度”的鸿星尔克,今年再度因捐款上了头条。只不过这次没有了国人的支持带来的销售提升,而是面临重重质疑。“鸿星尔克又要靠捐款提升人气了。”“现在都流行用做公益来打广告了?”销售额没有得到提升,还丢失了一部分“路人缘”。号称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破产重组,如今电商事业也未见起色;再见的班尼路,也难在商场里见到…欧美快时尚品牌纷纷退出中国市场,本该发力的本土品牌却没能抓住机遇,反而不断开启自救运动。
服装做为潮流产业,但很多品牌经营模式都还保留着10年、20年前的样子。拿美特斯邦威来讲,作为休闲服领域的开创者,当时美邦实行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是将生产和销售放在外部,在那个年代十分有利于企业迅速崛起,扩张规模。
当时这种方式十分先进,但这种模式也极度依赖设计师对于时尚风向的把控和理解,一旦对消费市场趋势拿捏不好,就容易生产出不被大众接受的产品,让线下店铺沦为“闲置的库房”。而电商这种更轻的经营模式出现,美邦的线上扩张,无疑是为以后的败局埋下伏笔。实际上,2012年,美邦的业绩就出现了下滑,营收同比下降4%,净利润同比下降30%。当年年报官方对于数据下滑的解释是因为库存商品的大量积压、国内外快时尚品牌竞争压力分走市场,还有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改变,更习惯在网上购买服装。此后几年,美邦一直在试图转型,花了上亿元建设自有电商渠道和APP,却无疾而终。外加线上与线下团队之间的信息不成通路,不但没有解决实体困境,反而加剧了成本。
品牌们往往习惯了成熟的经营模式,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就会错失一波红利。(信息来源:iziRetail热点)--友谊新天地广场供稿
宜家从自提模式转型全渠道
在“断舍离”关闭中国市场部分门店后,宜家中国开启了新一财年的规划。8月24日,宜家中国举行2023财年启动会。继逐步兑现了投资100亿元的战略承诺后,宜家中国宣布,2023财年,宜家中国所属的英格卡集团计划投资53亿元。但面对不断变化并竞争激烈的中国家居市场,无论是在门店拓展、全渠道建设还是供应链保障等方面,宜家中国都需要更灵活的变革脚步。
“宜家中国在各个城市测试不同的运营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最优的运营组合来满足消费者对于家居生活产品的需求。宜家中国也在不同地方尝试做出调整,来确保渠道的最优化。”宜家中国区总裁安娜·库丽佳表示。2019年,宜家中国推出本土化发展战略“未来+”,宣布在3年内聚焦渠道拓展、数字化体验和家居生活专家服务三个领域,并计划投资100亿元。2023财年开启,宜家中国又推出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又一项新举措——全新的本土化品牌定位“家 因你而生”,也提出了53亿元的加码投资。“我们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希望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不断地进行及时的调整。”安娜·库丽佳强调,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信息来源:时代财经)--友谊武清百货供稿
2022年服贸会现场速递
竹子替代塑料做成的一次性餐具、不用插电就闪闪发光的霓虹灯牌、只排出水的氢燃料电池……正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服贸会,“绿色”成为一抹突出亮色。
今年服贸会的主题是“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并且新设面积达16700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全面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技术和应用。从个人生活、到城市建设,再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的身影在服贸会上频频出现,折射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步履坚定,以及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的巨大机遇。
从刀、叉、勺子,到餐巾纸、吸管、水杯,再到自行车、排水管,琳琅满目的展品均由竹子制成。以竹代塑、减塑降碳,是这场“变身秀”的主题。
国际竹藤组织这个以竹木风格配合竹林造景搭建的展台颇受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介绍,竹子是一种绿色、低碳、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很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去年我们在服贸会的展台只有60平方米,今年增加到了120平方米,因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了。”傅金和说,明年我们的参展面积可能还要增加。
服贸会上,竹子“变身秀”规模扩大,是绿色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今年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五个透明玻璃瓶里的“神秘物质”,展示着一门“变废为宝”的生意经。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碳、塑料粒子燃料……在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上,这些“高大上”产品的前身却是固体废物。
该公司副总裁张进锋介绍,日常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诸如木质包装物、农业秸秆、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体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各种绿色零碳替代燃料,应用于冶金、建材、电力、石化、造纸等多个工业领域,代替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今年,这家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公司,在北京新成立子公司,加强生物质替代燃料业务。张进锋说,这两年,明显感受到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替代燃料需求的增加,为此公司正扩大生产规模、拓宽生产品类。
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展台,一个体积不大的“黑盒子”,输出动力却相当于一台2.0T的发动机,并且排出的只有水。这是“氢腾”氢燃料电池电堆,其关键技术和产品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现在步入产业化推广实施阶段。氢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服贸会上,不同企业展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拓宽着人们对于未来汽车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饱含“绿色”“低碳”元素的服贸会,彰显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蕴藏的巨大科技创新推动力以及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今年服贸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参加“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时表示,中国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未来实现碳达峰直至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期待中国持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等方面工作,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成功经验。(信息来源:中国商报网)--友谊大港百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