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眼下,中职学校招生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招生几乎成了所有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2012年,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却在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中再次告捷,不仅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还漂亮地实现了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的“三连跳”。
从2004年的招生600人到2012年的1200人;从曾经的一所只有10个专业的中职“普通校”,到现如今拥有15个专业,并包括3个市级骨干专业的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8年的特色发展,让第一商校完成了一次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成为本市乃至全国职教战线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那么在过去的8年里,这所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
评聘分开 教师队伍重焕活力
与普通中学不同,中职校教师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不少老师也没什么干劲。“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教好学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改革就要先从教师开始。”经过三个多月的充分调研,2005年,一场人事制度改革在学校拉开序幕。
“当时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对于教师实行评聘分开、内部绩效。”校长郭葳介绍说。为此,学校每个月都要对教师进行打分,每学期进行总评,而每位教师的待遇与评优完全依靠每月的分数与总评报告,对于连续两次总评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将实行缓聘制。除了授课,教师的科研、学习、学生反馈、参加活动、团队精神等情况都是专家组“考评”教师的重要指标。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人抢着下工厂,接课题……全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大多数孩子入学后情绪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重拾信心,几乎成为所有职校老师必须要面对的一道“课题”。
为了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学校对于一年级刚刚入校的学生积极开发了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接触、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在完成第一年公共科目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重新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专业。在第二年的专业课学习中,学校开展分层教学,在不同专业开设了“重点班”和“订单班”,学生根据成绩可“随时进出”。此外,学校还对考试方式进行了调整,“我们调整了考试中笔试和动手能力的测试比例,笔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对像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考试,则是实行项目制,比如让学生做一本账,设计动漫产品等。”学校教务主任隋京说。
8年来,学校共有167名学生在国家级、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凭借着较强的专业素养,该校毕业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就业对口率70%以上,而就业稳定率更是达到了75%以上。
校企合作 示范校建设迎腾飞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进入示范校建设期以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开始向纵深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建构了全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由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四方参与,分别从对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管理三个层面评价学校管理;从校内理论、实训(含校外企业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层面评价学生能力的“四方三层”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从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优质课程资源包、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最终会形成校企间合作的资源聚集效应和倍增效益。”郭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