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商信息壹周刊(第壹佰贰拾叁期)

发布日期:2022-04-07

行业信息

蒂芙尼在加州开设联名鱼子酱餐厅

近日,美国奢侈珠宝品牌Tiffany&Co.(蒂芙尼)的首家联名餐厅Petrossian at Tiffany在美国加州Costa Mesa的南海岸广场购物中心(South Coast Plaza)开业。Tiffany于2020年11月在这里开设了南海岸旗舰店,这家餐厅的位置原本是Tiffany Blue Box Café咖啡馆。

Petrossian at Tiffany由Tiffany与鱼子酱餐厅Petrossian合作开设,推出Tiffany定制的独家菜单,包括Tiffany Caviar Tasting鱼子酱,搭配招牌Tiffany Caviartini鸡尾酒。这家联名餐厅预计将营业两年。

Petrossian餐厅由Melkoum和Mouchegh Petrossian兄弟于1920年在巴黎创立,目前仍是以家族企业形式经营。本次开业恰逢南海岸广场购物中心成立55周年。除Tiffany之外,其他一些奢侈品牌也在这里有新动作。

Hermes(爱马仕)精品店于三月底扩大后重新开业,面积是原先店铺的近两倍。Hermes进驻南海岸广场购物中心已经25年。(信息来源:华丽志)--友谊商厦供稿

 

谁能成为中国版的露露乐蒙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加拿大代表团队服一炮而红。因为关注度太高,赞助商Lululemon(露露乐蒙)的官网甚至出现短暂瘫痪。一时间,“谁能成为中国的Lululemon”,成为创业投资圈最热门的话题。

事实上,中国近年崛起一众本土新消费服饰运动品牌,比如Maia Active玛娅、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暴走的萝莉、Molyvivi魔力薇薇、DOVERIST德蕊等。它们备受投资者追捧,但规模尚小,谁会成为与Lululemon比肩的品牌,目前还充满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发展较好的品牌,其品牌定位、营销手段和核心竞争力都有着某种相似的逻辑。比如,品牌定位往往离不开“场景需求”“潮流设计”“性价比”等标签,几乎所有国产品牌创始人都看好“社群+KOL+和线下店”的营销组合拳,而且不约而同地尝试用品牌诉说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信息来源:iziRetail热点)--友谊新天地广场供稿

 

菲拉格慕加入高端消费品涨价大军

今年对于高端消费品行业来说,涨价已经成为品牌的常规操作,意大利高端消费品牌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产品也于3月25日涨价。菲拉格慕涨价和其他高端消费品牌涨价初衷一样,其目的也是缓解零售管理成本的增加。菲拉格慕以做鞋履为主,虽然在设计中不断迎合潮流,但是整体风格仍略显保守。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表示,当下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成为高端消费品的主力军,但菲拉格慕的设计仍以商务风为主,很难满足当下年轻人的需求。

近年来,菲拉格慕也在寻求改变。为了适应更多年轻人的审美和风格,去年菲拉格慕对品牌Logo进行了升级。该集团公开表示,品牌全新Logo代表创新和创造力的融合,更有品牌内涵,也更具辨识度。此外,菲拉格慕在新品研发上也更加倾向于年轻化的设计。菲拉格慕集团公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集团终于扭亏为盈,报告披露其总收入为11.36亿欧元,净利润为8100万欧元。较上一年亏损7200万欧元有明显改善,但是仍未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信息来源:中国商报网)--友谊武清百货供稿

 

给过度包装的商品瘦瘦身

套娃式”礼盒、大盒配小饼……近年来,一些商品的外包装铺张浪费、“喧宾夺主”,让人头疼。日前,工信部组织完成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以进一步规范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要求,引导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

商品过度包装为何屡禁难止?新标准将给市场及产业链带来哪些新变化?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及专家。

哪些算过度?

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过度包装花样百出

“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包装设计和使用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在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看来,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等,是目前市场上商品过度包装的主要形式。

为何难制止?

片面强调促销功能、质量把控能力偏弱……多方面因素导致“臃肿”

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频频引发热议。2020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抽查时便发现,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其中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

商品过度包装为何屡禁难止?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包装具有容纳产品、保护产品、标示信息、促销等几大基本功能。片面强调促销功能,就有可能导致过度包装。”韩雪山表示,不同商品的包装规格不尽相同,但一般来看,商品售价的10%用作包装,便可实现包装的基本功能;但一些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装提升商品附加值,增加“含金量”,或者以包装区分产品,制造差异性,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基本功能,甚至有涉嫌欺诈的可能性。

中消协曾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或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

从包装企业来看,一些企业也存在对包装力值估计不够、把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应对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磕碰和损坏,商家对商品进行保护性包装是必要的。”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俊军介绍,目前全国有43万余家包装企业,规上企业8800多家,一些小型包装企业对包装的力值估计不够、把控能力偏弱,容易导致为提升安全系数而过度包装的情况。

“限制过度包装,也有赖于消费者意识的不断转变。”在韩雪山看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相关举措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新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逐步从供需两端扭转商家及消费者的包装意识。“只有在广大消费者中形成更广泛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盲从包装,聚焦产品本身,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才能真正让轻量化、减量化包装蔚然成风。”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长期工程。专家建议,在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政策的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商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尽量使用可以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支持包装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包装设计,研发高强度、轻重量的新材料。

“随着新标准的出台实施,产业链绿色环保理念的持续深入,新风尚将加快形成。”韩雪山透露,目前《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也正加快修订,出台后将完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相关制度。(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友谊大港百货供稿